公立大学法人大阪市立大学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YouTube
个人工具
公立大学法人大阪市立大学
新闻

基于context(文脉)解释东方人与西方人思考方式差别的全新理论

2019-06-17共享

研  究

原文请点击此处

 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生院山祐嗣教授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洲伍伦贡大学迪拜校区的Norhayati Zakaria博士共同发布了能够解释“东方人和西方人思考方式不同带来的文化性差异”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矛盾产生时,东方人比西方人更善于接受消化,有较强的辩证性倾向,对于其中的原因,学界一直在东方重视集体主义文化,西方重视个人主义文化的框架下进行解释。也就是说,东方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重视和谐,一旦出现对立或者矛盾的观点,为了集体的和谐,他们会采取辩证性的对策。但是,两位学者发现有一些事例是这种学界通用的解释所解释不了的,因而他们尝试在东方高语境1文化与西方低语境文化这一框架下解读这一差异。
 日本“阿吽的呼吸”就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也就是说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人们之间的交流高度依赖互相之间的语境,所以即便互相之间有一些矛盾,也会默默地消化掉,因而形成一种轨范。这种解释同通过地势性、生态性因素解析文化多样性的big history2相关,也同样适用于解释日本和中国间的差异上。

 这次成果被刊载于英国心理学专业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的2019年6月4日(周二)网页版面上,纸质版还未发布。

※1 语境(context)是指在交流时说话方和听话方所共通的默认的理解。其依赖程度越高就可以形成高语境文化。
※2 一种新型学科,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各领域的跨学科方法研究宇宙大爆炸至今的历史。

杂志名: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IF:1.241)
论文名:Explanation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inking: Easterners’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Westerners’ linear thinking.
作 者:Hiroshi Yama, Norhayati Zakaria
网页URL: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20445911.2019.1626862

背景

 “过分自卑就是一半的傲慢”这句谚语里掺杂着悖论。通过这个悖论,大家认为这个谚语是不可解释的,还是认为“勉勉强强可以理解”的?有研究表明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喜欢这种诡辩性强的谚语,这种关于两国人思考方式的比较文化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总结一下就会发现,西方人喜欢重视规则的线性思考方式,而东方人喜欢辩证性思考方式,遇到矛盾会选择接受。
 这种思考方式的文化性差异一直以来都是在主流观点“东方是集体主义文化、西方是个人主义文化”的框架下进行解释的。个人主义的定义在于一种人们在社会中生活的一种类型,他们把自己从家人和所属集体中分离出来,优先重视自己的目标胜过别人的目标。与此相对,集体主义的定义则在于,他们把自己视为集体的一部分,比起自己的目标,更重视团队内的和谐。大家一般认为西方(欧美)属于个人主义文化,亚洲非洲中南美洲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学界普遍根据这种分法,解释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重视集体的和谐,面对矛盾和对立直接接受,渐渐形成一种态度和轨范,喜欢辩证性的思考方式。但是这种理论解释中还有一些相反的例子,比如在智利和墨西哥这些南美洲人他们却不喜欢辩证性的思考方式。这里我们是依据他们的哲学传统而进行的解释。也就是说,西方的传统在于基于古希腊哲学论理性的思考轨范,东方在于阴阳表里一体的阴阳思想。导致东方所形成的世界观是“世界总是在不停地变化,每一个单独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所以矛盾随处可见”。这种理论可以说很有说服力,但欠缺这种哲学传统产生原因的解释。

此研究重点①

 我们所提出的理论主要基于爱德华・霍尔所提倡的“东方高语境文化与西方低语境文化”框架。语境指的是在交流时听话方和说话方对于一件事物共通的默认的理解。图1展示了一个沟通失败的例子,双方没有达成共通理解的语境,产生了误会。

図1. コンテクストを共有しないことによ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失敗例
图1. 未达成共通理解沟通失败的例子

  语境共通的程度越高,越能形成高语境文化。比如日本的“阿吽的呼吸”和“明察秋毫的文化”就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现象。由此解释在东方形成利用语境的轨范,人们相信有些许矛盾也能在暗地里消化,而喜欢上采取辩证性的思考方式。
 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这一理论也可以置于大历史的框架下进行解释,大历史是通过地理性生态性要素来解释文化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在进行异文化交流时,就不能依赖自己文化内部形成的默许性的理解了,此时就属于低语境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异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的地方容易形成低语境文化,此时的异文化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就可以同一些地理性生态性要素结合起来考量,比如“资源和物产丰盈,有沟通的方法”、“异文化交流导致难以形成单一的文化”。他们指出希腊为首的西方比较符合这两项条件,但中国主要以生活在广阔平原的汉民族为主,他们促成了文化的统一,因而不符合第二项条件。

此研究重点②

此理论的另一个强有力的观点在于可以解释中国和日本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此研究通过对日本中国比较文化研究的几个荟萃分析(在已经发布的数据中只提取中国和日本有关的研究进行比较)指出日本人比中国人更喜欢辩证性思考方式。这一点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框架下无法进行解释。其原因在于,一般来说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比日本人更倾向集体主义。另外,日本人的共通理解力显然比中国人更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语言的特点,日语比汉语,主语省略得非常明显。如果主语可以通过共通的语境得到复原,就可以轻易省去,日本人本身的文化轨范就是依靠这种共同理解的语境所形成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中国虽然说是以汉民族为主构成的统一国家,但比起岛国日本,他们很显然拥有更久远的异文化交流历。综上所述得出异文化交流使文化呈现低语境化。

展望:对理论发展、产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启示

 此研究可以在理论和实践双层面进行展望。实际上,在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这一分类的研究还没有开展,没有办法判断应该将世界各国从高语境到低语境一元性排列还是多元性排列。这一点需要更明确一下。
 此外,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人们都在产业不断分化的过程中,从村落共同体居住转换成城市居住。也就是说社会上高语境文化还在持续,但已经陷入不能应用共通理解语境的境况中去了。図1的沟通失败大家可以一笑而过,但真的遇到需要跟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的情况,如果互相之间不能形成一种适当的低语境文化,我们就会感到不安。如果这种不安转变成对陌生人的恐惧和敌意的话,可能就会引发无缘社会以及“闭门不出”等社会孤立问题。实际上“闭门不出”这种现象绝大多数都出现在日本、韩国、台湾等产业化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们认为越是高语境文化的国家,在面对这种产业化的时候,就会越容易产生社会问题。

このカテゴリー内のナビゲーション